《自己去看》(1985)苏联
换句话说,Z世代的观众可能比过去的观众更早开始扮演起迷影的角色,一个主流的白人的男性的全英文对白的故事,哪里比得上小众外语片更具有吸引力,更能彰显自己独一无二的文化身份呢?
另一方面来说,或许正是由于信息爆炸,制造了Z世代对电影价值取向的分野。《肖申克的救赎》里的安迪是一个典型的存在主义英雄,在最极端艰难的环境中,也能通过自己的行动和选择创造意义,拥有掌控自己命运的能力。
但是如《寄生虫》《瞬息全宇宙》等后起之秀都不约而同关注起了虚无主义,《寄生虫》是面对社会阶级差异的悲观宿命论,尽管《瞬息全宇宙》有一个更为昂扬的结局,但也落脚到了存在主义的局限性,当面对世界无意义的荒谬时,人需要通过承认自己的不完美,以及外界的情感联系来重新获得价值感。
《瞬息全宇宙》(2022)美国
Z世代过早被信息爆炸催熟,过早体验到世界的多重可能性,虚无成为最如影随形的情绪,而安迪如同圣徒一般的能力则显得遥不可及,显然是无法作为最恰如其分的精神补剂。所以,《肖申克的救赎》在Letterboxd的“失宠”并不算太意外。
电影评分网站就好比一座“全景式监狱”,用户彼此之间会参与式监督,已有的影片分数则成为一种隐性的参照系。
为显示自己的审美趣味“正常”,大家总是偏向打出一个安全分。这使影片评分和电影榜单总是带有某种保守主义色彩,也正因如此,电影榜单一旦确立不易改变,甚至还会辐射至全世界的电影网站,豆瓣电影Top 250正是深受IMDb影响的副产品。
但当一切推倒重来,由新一代用户“盲选”做出的全新价值判断,是对当下文化审美趣味的校准。
一度登顶Letterboxd的日本电影《切腹》(1962)
但此文并非是想得出《肖申克的救赎》在当下已经“德不配位”的结论。
《肖申克的救赎》显然是一部公认的好电影,并且随着电影市场和观众群体的不断分化,它会是最后一部能够在全球范围内上到中年人的驾驶室、下到中学生的教室都能达成广泛共识的经典电影。
只是现如今各种小众电影逐渐走向大众视野。这使得“经典”不再局限于某种单一的审美标准,而是更加多元化。对于年轻观众来说,他们可能会更关注那些能够反映他们当下生活体验的电影,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经典”。
《寄生虫》
也正因如此,在Letterboxd上流行的趋势是分享自己的最爱电影Top 4,鼓励用户制作主题性的片单,比如“Sigma,但女人”,比如“好电影,必须90分钟以下”,比如“电影随机转盘”。
比起评选出更权威的电影第一,如今的年轻电影爱好者或许更热衷于用电影来制作自己的文化名片,将电影转变为一件更私人化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