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PHON虹吸单元 第3组
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
█ 这不是
This is not
2024|0:04:30|Poland, UK
English
亚洲首映 Asian Premiere
这部影片对让·鲍德里亚在其最后一篇论文中提出的莱布尼茨问题进行了碎片化的反思:为什么无比有更多的东西?
Slawomir Milewski
斯拉沃米尔·米莱夫斯基
斯拉沃米尔·米莱夫斯基是一位生活在伦敦的波兰艺术家和电影制片人,出生于1979年。他在波兰波兹南的美术大学完成了硕士学位,并获得了法国雷恩第二大学的奖学金。他的影片在北美、南美、欧洲和澳大利亚的多个电影节和展览中展出并获奖。米莱夫斯基的影片作品包括《树莓人》(2022年)、《年轻人的半身像》(2018年)和《对无延迟存在的怀念》(2018年)等。
Slawomir Milewski
《这不是》导演
我自己不是很喜欢使用档案影像,所以都是用了自己拍摄的真实的影片。说到亚历山大·克鲁格的作品我也不是很了解,包括戈达尔,我努力看了很多次他的片子,都看不太下去。关于档案的部分,首先我会经常去不同的电影节,喜欢关注这种不同地方的景象,所以说每次去电影节的时候都会拍摄一些素材,拍摄一些照片,包括这次来到 798,参加北京国际短片联展,也拍摄了一些素材,同时也有一些从自己之前的影片来的素材。
另外是与舞者的合作,我其实经常跟现代舞者合作,尤其是在这个片子里面进行表演的Rumi Adam,她是住在柏林的一个舞蹈艺术家,我们是通过中间朋友的介绍所认识的,她不仅是尝试过当代现代舞这一舞种,包括弗拉明戈,有的人可能会觉得对于影像来说,用舞者的身体的律动是一种非常简单的方式,但如果能用一个非常有创意的方式去拍摄影片的话,为什么不能这样做呢?
关于这种制作方式下,我的身份问题:电影首先是一个寻找个体定义的一个过程。对我来说,我之前是学习的纯艺术专业,我是用电影作为一种介质来表达我自己,其实并不是很在意这个定义到底是什么,管它叫film还是叫movie,还是叫其他的什么,这主要是一种介质,对我来说使用这种方式,第一是关于寻找我自己的个体身份,还有一个是关于更加广阔的我们作为人类的境况,所以我通过影像的表达,首先在向内问话:“我是谁”?然后再问“我们是谁”?我并不是只关注故事电影,这种电影中其实也没有传递什么真正的信息。简而言之,我的位置就是在这两者之间。
关于使用胶片以及数字媒体的媒介方式,做电影的方式。其实我发现有一些当下的实验电影很多时候特别执着于使用胶片,有些人选择数字媒介是因为他们可能也不太会用胶片,但我个人并不是特别喜欢这两种方式的任何一种,对于电影来说,可能16mm的胶片可以提供一种深度,或者是一种更有材质的感觉,但同时现在的数字媒体不断更迭,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技术上新的增长。我其实面对对于胶片介质的痴迷,有的时候会抱有一种挺好笑的态度,其实这种方式已经过时了。我举一个绘画史的例子,跟电影做一个类比,在艺术过去的100年历史之中,技术与时代是不断地更迭的,因此媒介与形式也都在变化,我并不希望自己被禁锢在某种非常特定的历史阶段内,我想不断地去尝试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