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爱杨桃

三十年前孤注一掷,香港动画人的《小倩》曾想“更胜宫崎骏”

2024-12-11

《倩女幽魂》剧组合影(左二)徐克(右一)程小东

因此,制作《小倩》,不为商业利益,不为讨好他人,只为徐克自己。

其一,徐克想做动画。

他说,“拍着电影还一直听到卡通(动画)的呼唤”,他说“从小我就常常幻想自己进入了动画的世界里……动画的世界除了奇幻的色彩之外,其实还有一种虚假的美丽……始终,它只是线条和颜色符号组成一切生物和环境的世界,只是符号的启示”。

其二,徐克觉得要是没有人去发展华语动画会很可惜。

他说:“自从《大闹天宫》后,我等万氏兄弟的动画等得我的脖子都比我的腿长了。”

然后他认为,动画也是一个流行文化的东西,光靠图像就可以产生很多沟通,但是华语动画一直没有全球性的、国际性的流行文化,所以假如“今天再不做就很可能永远都做不起来……跨国企业就很容易占领你的市场”。

《小倩》制作现场

其三,徐克想借此机会重启中国人的动画工业。

他说“在自己卡通(动画)工业基础薄弱的情况下,必须强势地走,开步走自己的路,必须一开始就把自己拉到世界的层级”,但因“过去一直在否定传统,现在唯有以现代的眼光去看去转化,传统的东西才能生存变成现代的东西。”

《小倩》导演陈伟文自述

于是乎,在徐克被那位在东京碰到的片商朋友“无意间挑起多年梦想”之后,他便即刻发动了《小倩》的筹备。

而尽管那位片商当时对徐克说的是“先拍电视片集,把好的片段收集成一部电影,再推出”,很多人也建议他莫太冲动,但徐克还是认为“等不及了,再等下去,我怕搞不成了!”

1998年4月29日徐克和施南生(《中国时报》尤能杰摄于台北)

那么,为什么会选择继续创作“小倩”这个题材呢?

徐克给出了四点理由:

第一、海内外观众对“聂小倩”这个故事都很熟悉;

第二、无论是对制作团队还是对宣发团队来说,这个题材容易沟通;

第三、经过三部真人实拍作品的积累之后,“聂小倩”已成为了(华语)流行文化的一部分;

第四、通过动画,可以尝试很多曾在真人实拍中无法实现的想法。

如此一来,制作动画《小倩》,便以一种迫在眉睫、却又顺理成章的姿态,进入了徐克团队的日程表中。

02

十年打磨+巨额投资+华丽班底=毁誉参半?

然而,除却主观判断,关于《小倩》这部作品在广域舆论场中的评价,则像一个谜。

有人说,《倩女幽魂》后已过10年,《小倩》在题材上有炒冷饭之嫌,而且美术风格不协调、欠统一,在动画技术的层面有不少尚未到家的地方。

有人说,《小倩》制作4~5年,号称花了600万港元宣传费,并在香港上映时收获超815万港元票房(1997年香港电影票房收入第24位),虽然声势浩大,但未对香港动画产业带来更多生机。

1997年香港电影票房前三

更耐人寻味的,还有不少观众提出,《小倩》被《千与千寻》抄袭。

对此,让我们回到《小倩》首映时的官方海报,看看海报上的文案是怎么说的。这些文案,某种程度上也代表着片方态度。

在这张海报中,有三行醒目的大字,分别是:“超速3D动作神话”、“魔力四射 出神入画”、以及“超越迪士尼 更胜宫崎骏”。

可以看出,《小倩》的两大亮点是“神鬼灵幻”和“原创动画”。

《小倩》1997

《千与千寻》2001

前者虽是1970~90年代香港电影的常胜题材,但也成为了此次影评人指摘徐克“江郎才尽食老本”“旧瓶新酒、借尸还魂”的标靶。后者则道出了这部作品的性质和参照——

在徐克看来,日本式的动画是“不动”的,即主要为2D局部平移的画面,可以大幅节约制作成本;迪士尼式的动画则“动太多”,特别是在1995年《玩具总动员》带出3D风潮后,不仅动得更灵活了,制作成本也变得更高了。

最新文章

看完《猎罪图鉴2》,终于明白悬疑剧好看的秘诀了!

电视剧

 

阅读16402

长相思三位上榜,丁禹兮虞书欣双双上榜

电视剧

 

阅读11401

7.8分,今年的“剧王”打低了

电视剧

 

阅读10155

城管局长谋财害命,潜伏18年,输给贪欲

影视

 

阅读11429

小红才是真实的大女主

电视剧

 

阅读18364

京ICP备2022014624号-10